


在生机盎然的六月羊城,由广东药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联合承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医药创新发展大会“校医融合-慢病药管创新分会”于2025年6月15日下午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分会由广东药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叶连宝教授和中山六院药学部黎小妍主任共同担任主席,汇聚粤港澳三地药学、临床医学、高校科研及医院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慢病药物管理的创新路径与校医协同机制展开深度研讨。会议由黎小妍主任主持。广东药科大学副校长甘远洪、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孙建平为会议致辞。本次分会邀请了本校教师积极参与,药学院李政副教授做了主旨报告、基础医学院李明教授主持专题报告、徐梦丹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学校药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近50人参与了大会。

甘远洪在致辞中深刻指出:“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比超70%,亟需‘防、治、管’一体化破局。校医融合是打通医学教育、临床实践与产业转化的核心引擎。”期待与会专家一道聚焦“校医融合”,打通医学教育、临床实践与产业转化的链条,构建“医教研产”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为慢病防控提供“湾区智慧”和“湾区方案”;聚焦慢病药管,推动精准用药研究、探索智慧药管模式、创新服务供给体系;聚焦人才培养,搭建“高校-医院-企业”协同平台,鼓励更多青年学者和医学生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在药物研发、智能器械、健康管理中勇闯“无人区”,让创新成果惠及亿万患者。

孙建平强调需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药学与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懂医精药” 的复合型药师人才;要深化校企、校院合作,推动 “产学研用” 一体化,让创新药物与管理模式更快惠及患者。

精彩的报告环节,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国家杰青周家国报告聚焦血管壁机械力信号与血管功能调控,从基础机制层面揭示了血管相关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新路径,为开发靶向血管功能的创新药物和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李政副教授深入探讨了非酒精性脂肪肝新药设计及开发研究。报告剖析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复杂病理机制,展示了靶点发现、药物设计与临床前研究的创新成果,为这一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带来了新的解决希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华教授聚焦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探讨了如何“跨越疾病藩篱”解锁治疗新篇章。报告强调了精准分型、靶向治疗在改善这类难治性慢性炎症性疾病预后中的关键作用,体现了临床药学在优化治疗方案中的价值。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国家优青叶玲创新性地提出从“宿主-菌群共代谢”角度探索中药精准增效减毒的新路径。这为理解中药复杂体系的作用机制、实现中药治疗慢病的精准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师少军院长报告聚焦器官移植受者肠道菌群-免疫抑制剂互作的创新研究与转化应用。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对于优化免疫抑制方案、减少排斥反应和药物毒性、提高移植患者长期生存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是“校医融合”推动精准用药的典范。会议将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分享和策略探讨,彰显了药学服务在慢病管理中的核心价值。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黄小艳药师进行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治疗案例分享与药师管理策略的深度解析。该案例生动展现了临床药师在多学科诊疗团队中,通过参与治疗方案制定、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用药教育等全程化药学服务,显著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和依从性的重要作用,为复杂慢病患者的个体化药学监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会议压轴部分的两场专题讨论,直指慢病药管领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人才与服务,引发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思想碰撞:
在如何做好慢病相关临床药师的培养的讨论中,专家们强调“校医融合”是培养核心,需强化高校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紧密协作;课程设置需增加慢病管理、循证药学、沟通技能、科研方法等核心内容;重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药师培训与考核体系;鼓励临床药师参与科研,培养“临床科学家”思维。

在如何加强慢病健康管理服务,提升用药安全的讨论中,专家们强调要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化、一体化慢病药学服务体系,涵盖院内诊疗到社区/居家管理;要大力推广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特别是对多病共存、多药联用的复杂慢病患者;要深化“互联网+药学服务”,利用智能药盒、用药提醒APP、远程用药咨询平台等提升患者依从性和管理效率。

分会主席叶连宝教授总结强调,本次会议是校医融合赋能慢病药管的里程碑。未来各方将加速推动共建校医协同创新平台,落地智慧药学服务范式,探索大湾区药管标准互认机制,让创新成果惠及亿万患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药学部主任、大会共同主席黎小妍教授,广东药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李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院长助理李玉珍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学部主任麦海燕教授共同主持大会并作精彩点评。




本次分会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创新活力,为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慢病防控生态注入强劲动能,也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贡献了坚实的“湾区方案”。